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田螺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田螺泡
病名:田螺泡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皮膚疾患之一,主要發於手指或足跖部位,以水泡為主要特徵。此症記載於《外科正宗》卷四,多因脾經濕熱下注,復感外寒閉塞經絡;或熱足驟然涉水,濕冷之氣鬱滯肌膚;或長期從事涉水作業,濕邪浸漬所致。
臨床表現:初起時患處突感灼熱,如火焰燃燒,繼而生出黃色或紫白色水泡,形如豆粒,隨病程進展逐漸增大。水泡皮厚堅韌,難以自破,患處脹悶硬痛,甚者可伴隨局部浮腫。若邪毒內蘊,可引發全身寒熱不適。
病機分析:本病多與脾失健運相關,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經濕熱內蘊,下注四肢末端,復受外邪閉阻,則濕熱鬱結於肌膚,化為水泡。其色黃者屬濕熱偏盛,紫白者則兼寒凝氣滯。
治療方法:
- 內治:重症宜清熱解毒、健脾化濕,可選用《外科正宗》之解毒瀉脾湯(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白朮、蒼朮等),以清泄脾經濕熱。若兼寒象,可佐以溫通之品。
- 外治:
- 以消毒針刺破水泡,放出毒水,再外敷太乙膏(《外科正宗》方,含白芷、當歸、血餘等),以拔毒生肌。
- 或以王不留行配伍明礬煎湯,溫泡患處,取其活血通絡、燥濕收斂之效。
鑑別診斷:此症與現代醫學之汗皰型腳癬、汗皰疹相似,均以手足部水泡為特徵,然中醫辨證更重濕熱與寒濕之別,治療需依病機調整用藥。
調護要點:治療期間須保持患處乾燥,避免濕邪再侵。若反覆發作,需考慮脾虛濕盛之本,可輔以健脾滲濕之劑以固其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