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田宗漢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田宗漢(生卒年不詳),字雲槎,又號瀛橋,清代湖北漢川人。初習儒學,博通天文、地理、兵家諸學,後專攻岐黃之術。雖曾出仕為官,然不久即辭官歸里,潛心醫道。其醫術精湛,臨證多驗,尤擅長溫病理論與雜病辨治,於清代醫林中獨樹一幟。

學術特色與創見
田氏最具開創性者,當屬「伏陰說」理論。其於《醫寄伏陰論》(又名《重訂時行伏陰芻言》)中系統闡述夏秋之際常見的伏陰證,如泄瀉、呃逆、轉筋等症,認為此非單純暑熱所致,實因春夏之交感受陰寒濕邪,伏藏體內,至夏秋陽氣外發時,邪氣從內而發。此說補足了傳統溫病學對「寒伏化熱」病機的論述,與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之「伏暑」概念互有發揮,卻更強調寒濕內伏的病理特徵。

臨證辨治要點
田氏論伏陰證,首重辨別邪氣伏藏之深淺:

  1. 邪伏募原:症見胸膈痞滿、寒熱往來,主張以達原飲加減,透達膜原濕濁。
  2. 邪伏少陰:出現下利清穀、四肢厥逆,當用四逆湯類溫腎逐寒。
  3. 邪動肝經:引發轉筋攣急,創製木瓜苡仁湯,融柔肝舒筋與化濕和胃於一爐。

其治法注重「扶陽透邪」,善用附子、乾薑等辛熱之品,佐以茯苓、澤瀉等淡滲分利,體現「離照當空,陰霾自散」的學術思想。

著作與影響
《醫寄伏陰論》現存多種刊本,包括清光緒十二年(1886年)漢川田氏刻本,及後世《珍本醫書集成》影印本。該書不僅詳述伏陰證的脈因證治,更附大量醫案,如記載以真武湯加減治癒暑季陰寒霍亂的實例,對後世醫家處理時令雜病深具啟發。

田氏學術上承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少陰病治法,下啟晚清醫家對「寒濕伏邪」的深入探討,其理論於現代中醫治療季節性消化道疾病、病毒感染後遺症等仍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