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甜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甜瘡

病名
甜瘡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指發於頭面或身體其他部位之疔瘡,其特徵為皰破後滲出黃稠膿液,且具傳染性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五,記載:「甜瘡生面上,不癢不痛,常有肥汁出,汁所溜處,隨即成瘡,亦生身上,小兒多患之。」

病因病機
甜瘡多因濕熱邪毒蘊結肌膚所致。濕性黏滯,熱性炎上,濕熱相搏,熏蒸皮膚,導致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。小兒臟腑嬌嫩,脾常不足,運化失職,易生內濕,加之腠理疏鬆,外感濕熱邪毒,故好發此病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可見紅斑或小皰,繼而皰壁薄而易破,滲出黃色黏稠膿液,膿液流溢之處可新生瘡瘍。瘡面多無明顯痛癢感,然反覆發作,纏綿難愈。好發於頭面、頸項等暴露部位,亦可遍及全身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內治

    • 濕熱蘊結證:治宜清熱解毒、利濕化濁,方選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。若濕重者,可合 五苓散 以健脾利濕;熱毒熾盛者,加金銀花、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    • 小兒脾虛濕盛證:可佐以 參苓白朮散,健脾益氣以化濕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瘡面滲液多者,可用 三石散(煅石膏、滑石、爐甘石)以麻油調敷,收濕斂瘡。
    • 若膿皰未破,可外敷 黃連膏青黛散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
現代醫學對應
甜瘡相當於西醫學之 膿皰瘡(Impetigo),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引起,常見於兒童,具接觸傳染性。

古籍參考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類似病症,強調「濕熱搏於肌腠,化腐成膿」,治法以清熱滲濕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