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捵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捵法
定義
捵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見於《外傷中醫按摩療法》。「捵」字本義為拉長、舒展,手法核心在於通過牽引與顫動,使肢體或經絡得以舒展,氣血流通。此手法兼具「動搖關節」與「調和經脈」之效,臨床多用於肢體痺痛、經絡阻滯之症。
操作要領
- 單手或雙手操作:施術者以一手或雙手握持患者肢體遠端(如手指、足趾),沿縱軸方向施加輕柔牽引力,同時配合高頻率、小幅度的上下顫動。
- 波浪式傳導:顫動力道需均勻綿長,使抖動如波浪般由肢體末端傳導至近端,帶動肌肉、韌帶及關節的鬆動。
- 力度控制:以患者耐受為度,避免粗暴拉扯,強調「柔中帶剛」,使組織在放鬆狀態下逐步舒展。
臨床應用
- 舒筋活絡:針對肢體麻木、屈伸不利,如肩臂痠痛、膝關節僵硬等,透過捵法可鬆解筋結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
- 整復關節:輔助治療輕度關節錯縫(如腕踝小關節紊亂),配合拔伸法可增強復位效果。
- 導引氣機:結合經絡理論,於十二經筋循行部位施術,可調節相應經脈氣血,如手三陽經病證可取指端捵法。
與撥法之異同
捵法與撥法(又稱彈撥法)雖同屬動筋手法,然差異在於:
- 施力方式:捵法以縱向牽抖為主,撥法則橫向撥動筋腱或結節。
- 作用層次:捵法作用範圍較廣,影響整條肌筋;撥法專注於局部條索狀病變,如阿是穴周圍的筋結鬆解。
中醫理論基礎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,捵法正是透過「搖筋骨、動肢節」以達此效。其顫動特性暗合「震法」原理,能激發經氣,破除瘀滯,符合「鬆則通,動則行」的治療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