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傳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傳本

傳本為中醫病證名詞,指外感病邪由經脈傳入其相應的本臟腑,屬六經傳變的一種形式。此概念源自《傷寒論》的六經辨證體系,強調經脈與臟腑的生理聯繫及病邪傳變的規律性。

學理基礎

中醫認為,經脈與臟腑相表裡,經脈為氣血運行通路,臟腑為氣化之所。當外邪侵襲人體,初期多犯經脈(如太陽經、陽明經等),若正氣不足或邪氣熾盛,病邪可進一步內傳至所屬臟腑,此即「傳本」。例如:

  • 太陽傳本:太陽經屬膀胱,若太陽表證未解,邪氣可循經內傳膀胱腑,形成「太陽腑證」,表現為口渴、小便不利、水入即吐等,此即《此事難知》所言「自入於本」。
  • 陽明傳本:陽明經屬胃與大腸,邪傳陽明腑時,可化熱成燥,見腹滿、便秘、譫語等腑實證。

臨床特徵

傳本的關鍵在於「經脈病未癒,繼發臟腑證候」,其表現需符合兩大條件:

  1. 原發經證:如太陽病之頭痛、發熱、惡寒;陽明病之身熱、汗出。
  2. 繼發腑證:如膀胱氣化不利之渴而小便不利;胃腑熱結之腹滿痛拒按。

文獻考據

《傷寒論》雖未直接提出「傳本」一詞,但太陽病篇的「五苓散證」(膀胱蓄水)、「桃核承氣湯證」(膀胱蓄血),實為傳本之具體例證。元代王好古在《此事難知》中進一步闡明:「太陽病渴者,為傳本」,強調「渴」為邪入膀胱腑的標誌性症狀。

與其他傳變的區別

  • 傳經:邪氣循經脈傳至他經(如太陽傳陽明),病位仍在經。
  • 直中:邪氣不經經脈,直接侵犯臟腑(如寒邪直中太陰)。
  • 傳本:特指本經之邪內傳本腑,屬經腑遞進的病理過程。

總結

傳本體現中醫「經腑相關」的整體觀,為六經辨證中病邪由淺入深的重要環節。掌握此概念,有助於辨析外感病演變規律,並指導臨床用藥(如太陽傳本膀胱,治以五苓散通陽化氣)。歷代醫家對此的論述,深化了《傷寒論》的傳變理論,亦為溫病學派的「衛氣營血」傳變提供借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