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挑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挑刺,又稱挑針療法或挑治療法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刺絡放血範疇。此法以三稜針、鋒針等特製針具,刺入特定穴位或反應點之皮膚淺層,繼而挑斷皮下纖維組織或放出少量血液,以達疏通經絡、祛瘀散結之效。
操作手法分類
挑刺之法,依其力度、深度與出血量差異,可分為三類:
- 破:輕挑皮膚,令表皮微破見血,出血量少,多用於淺表鬱熱或氣滯阻滯。
- 決:挑刺力度較大,創口稍闊,使血絡開放而放出較多瘀血,適用於血瘀實證,如局部腫痛、痤瘡紫暗者。
- 掘:針刺較深,挑斷皮下緻密結節或纖維束,常見於慢性痼疾,如肩頸筋結或腰背頑痹。
理論基礎
挑刺療法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宛陳則除之」之旨,認為瘀血、痰濁等病理產物壅滯經絡,可透過刺絡挑撥引邪外達。其作用機理包含:
- 通經活絡:直接刺激穴位,激發經氣運行,解除局部氣血壅滯。
- 祛瘀生新:放出惡血可改善微循環,促進組織修復。
- 調和臟腑:透過體表反應點(如背俞穴、阿是穴)挑治,間接調節內在臟腑功能。
臨床應用
挑刺多用於實證、熱證及經絡瘀阻病症,如:
- 皮膚疾患:頑固性蕁麻疹、痤瘡、牛皮癬等,常取背部「陽性反應點」(色紅或壓痛處)。
- 痛症:偏頭痛、肩周炎,可於風池、肩井等穴挑刺放血。
- 消化系統病:慢性胃炎取胃俞穴周邊纖維結節挑治。
技術要點
挑刺部位多選經脈要穴或病理反應點(如丘疹、色素沉澱處),操作時需辨明病位深淺。傳統中醫強調「見血為度」,出血量依體質與病情調整,虛證者宜輕挑少出血,實證者可深掘多決。
此療法與針灸、拔罐等常配合使用,屬中醫「瀉實」手段之一,然須基於辨證論治原則施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