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挑筋灸癖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挑筋灸癖法
挑筋灸癖法為中醫外治法中「挑治法」之一種,記載於明代《古今醫鑒》,主要用於治療癖積(如氣血瘀滯、痰濕凝聚所致之痞塊、結節等證)。此法結合針挑、艾灸與藥物外敷,通過刺激特定穴位以疏通經絡、祛瘀散結。
操作步驟與技術要點
- 定位取穴
患者採低坐彎腰姿勢,醫者以右手拇指與中指橫向掐按兩胯(髖)骨尖上緣,取其中間與脊骨相交之凹陷處為施術穴位。此部位近於「夾脊穴」或「痞根穴」,屬經外奇穴,與調理氣血、消散積聚密切相關。 - 局部麻醉
先以藥製紙片擦拭穴位,使皮表麻木,降低痛感。此步驟類似古代「局麻」之法,所用藥物可能含川烏、草烏等辛麻之品,用以麻痹淺層神經。 - 艾灸溫通
於穴位上施艾炷灸一壯,藉灸火溫熱之力開泄腠理,促進氣血運行,為後續挑治奠定基礎。 - 針挑斷筋
- 用大布針穿絲線,斜向橫刺入皮,針尖達皮下淺筋膜層後,以挑撥手法緩慢勒破表皮。
- 重點挑斷皮下「白筋」(即筋膜或黏連之結締組織,中醫視為氣血瘀阻之病理產物)。若挑後出血色鮮紅,提示氣血通暢;若見紫暗血,則多屬瘀久難化,需配合活血藥物。
- 傳統認為挑斷4至5條白筋為度,過多恐傷正氣。
-
止血與後續處理
挑治後以真三七末外敷止血,取其化瘀定痛之效。再施艾灸3壯以溫養局部,最後貼敷膏藥(如太乙膏或活血化瘀類膏方),助傷口癒合並持續藥力透達。
中醫理論依據
挑筋灸癖法基於「通則不痛」原則,通過物理刺激直接作用於病所:
- 挑治:破除局部瘀滯,引邪外泄,《黃帝內經》有「菀陳則除之」之說,與此法理相通。
- 艾灸:補火助陽,促進氣血周流,避免挑後寒邪內侵。
- 藥物外敷:三七活血止血,膏藥持續溫通,標本兼顧。
此法適用於體質壯實、病屬實證者,對氣滯血瘀型癖積(如腹中痞塊、筋結疼痛)有一定效果,然具體辨證須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情深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