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挑治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挑治療法

挑治療法,又稱「針挑療法」或「截根療法」,是一種傳統中醫外治法,透過特定針具於體表穴位或部位挑刺,以調節氣血、疏通經絡,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此法在民間流傳已久,尤其應用於痔瘡、皮膚癰瘡等疾患,針對性強且操作簡便。

操作方法

  1. 選穴定位
    根據病情選取相應穴位或反應點,常見如背部「痔點」(骶部皮膚異常處)、耳後靜脈、或特定經穴(如長強、大腸俞等)。
  2. 針具消毒
    使用三稜針或大號縫衣針,以酒精消毒針具及施術部位。
  3. 挑刺手法
    • 快速刺破皮膚約0.2-0.3釐米,深入皮下。
    • 挑斷皮下白色纖維樣組織(稱為「挑纖維」),或擠出少量黏液、血液。
    • 術後以消毒棉球按壓,覆蓋保護創口。
  4. 療程間隔
    每次挑治間隔2-3週,可依病情重複施術。

作用原理

中醫認為,挑治能直接刺激經絡腧穴,達到以下效果:

  • 疏通氣血:透過局部刺激,改善氣滯血瘀,促進經氣運行。
  • 祛邪排毒:挑出皮下纖維或黏液,可視為「截斷病根」,尤其適用於熱毒壅滯之症(如疔瘡、麥粒腫)。
  • 調節臟腑:背部挑治能影響相應臟腑的背俞穴,間接調整內臟功能(如挑痔點治大腸濕熱)。

適應症

挑治療法主要適用於實證、熱證及氣血瘀滯類疾病,包括:

  • 肛腸疾患:痔瘡(挑痔療法)、脫肛。
  • 皮膚外科:疔瘡、癰疽、痤瘡。
  • 五官科:急性結膜炎(挑耳後靜脈)、麥粒腫。
  • 婦科與泌尿科:月經過多、前列腺炎。

流派與演變

挑治在不同地區發展出特色手法,例如:

  • 嶺南挑針:強調「挑絡放血」,多用於熱症急症。
  • 截根療法:專注於挑斷皮下纖維,認為可根除慢性病邪。

此療法結合了針刺與放血的特點,體現中醫「從外治內」的思維,臨床需根據辨證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