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條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條劑

條劑為中醫外治法中常用之劑型,屬中藥特殊製劑範疇。其製法與應用皆具獨特之處,主要用於外科瘡瘍、瘻管等病症之治療。

定義與源流

條劑古稱「藥捻」或「捻子」,最早見於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至明清時期廣泛應用於臨床。其基本定義為:將特定中藥粉末附著於紗布條上,或直接以藥末加入適量漿液搓製成條狀,用於插入瘡瘍傷口或瘻管中,以達到化腐排膿、引流或腐蝕異常組織之目的。

製備工藝

傳統條劑之製備可分為兩大類:

  1. 紗布條劑:取潔淨紗布剪成細條,先以黃芩、黃柏等煎液浸泡,晾乾後再均勻黏附藥末。常用黏合劑包括米糊、麵糊或蜂蜜。
  2. 純藥條劑:將白降丹、紅升丹等腐蝕性藥物與適量糯米粉、麵粉等賦形劑混合,以冷開水或藥汁調和,手工搓捻成細條,陰乾備用。

藥性與分類

根據臨床功效,條劑主要分為三類:

  • 化腐排膿條:含白降丹、紅升丹等,具強力腐蝕死肌、拔毒排膿之效。適用於癰疽潰後膿腐未盡者。
  • 生肌長肉條:含象皮粉、血竭、爐甘石等,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。用於潰瘍後期膿腐已盡而新肌難生者。
  • 引流條:以凡士林或黃蠟為基質,保持瘡道通暢,利於膿液排出。

臨床應用要點

條劑之使用須遵循中醫外科「腐去則新生」之原則。插入瘡口時需達基底部,但勿過緊,以利膿血外流。每日或隔日更換一次,視膿腐脫落情況調整用藥種類。對瘻管之治療尤為有效,能循管壁腐蝕異常組織,促進正常組織修復。

代表方藥

  1. 九一丹條:熟石膏九份配紅升丹一份,功擅提膿去腐
  2. 五五丹條:熟石膏與紅升丹各半,化腐力較強
  3. 生肌玉紅條:含當歸、白芷、輕粉等,生肌收口效佳

此劑型集中體現中醫外科「腐去新生」、「提膿拔毒」之治療思想,為傳統外治法之重要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