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貼骨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貼骨疽

病名:貼骨疽,又稱「附骨疽」,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特指疽毒深附於骨的一種瘡瘍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外科理例》卷五,其中記載其好發於「環跳穴」處(即髖關節附近),屬陰疽範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貼骨疽多因正氣虛弱,外感風寒濕邪,或跌打損傷後瘀血內停,導致毒邪深伏,凝滯於筋骨之間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陰寒凝結,毒邪深竄」,與腎虛、氣血不足密切相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患處隱痛,皮色不變或微黯,局部腫硬,按之堅實,無明顯熱感。
  • 成膿期:日久不消,逐漸化膿,疼痛加劇,患處皮膚轉為暗紅或紫滯,可能伴隨全身症狀如發熱、乏力。
  • 潰後:膿液清稀或夾雜敗絮狀物,瘡口難斂,形成竇道,甚至朽骨排出,病程纏綿難癒。

鑒別診斷
需與「流痰」(骨結核)、「癰疽陽證」區別。貼骨疽屬陰證,病程緩而深;陽證癰疽則發病急,紅腫熱痛明顯。

治療原則
以「溫通散寒、托毒外出」為主,內服方藥如陽和湯(《外科全生集》)加減,或托裡消毒散(《醫宗金鑒》)以扶正祛邪;外治可配合溫敷、灸法,或切開排膿。若見朽骨,需手術摘除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理例》強調此病「非大補氣血不能奏效」;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則詳述其「由體虛寒邪深襲」之特點,並列舉貼骨疽與附骨疽的異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