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貼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貼熁
貼熁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又稱貼熁藥、敷貼、箍圍藥或敷藥,泛指將藥物直接外敷於患處的治療方式。此法最早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六十一,屬中醫傳統外治技術,廣泛應用於瘡瘍、腫毒、跌打損傷等病症。
作用與適應症
貼熁藥的作用機理在於通過藥物直接作用於體表,達到局部或全身調節效果,主要功效包括:
- 截毒:阻止邪毒擴散,防止病情惡化。
- 束毒:約束瘡毒,使病灶局限化。
- 拔毒:促使膿液或邪毒外排,如化膿性瘡瘍。
- 溫化:以溫熱藥性散寒化痰,適用於寒證或陰疽。
- 行瘀:活血化瘀,用於跌打損傷或氣滯血瘀之症。
- 清熱:以寒涼藥性清解熱毒,適用於陽證瘡瘍。
- 定痛:緩解疼痛,如腫痛或風濕痹痛。
- 排膿:促進膿液排出,加速瘡口癒合。
藥物分類與應用
貼熁藥的選擇需依病症寒熱虛實而定,主要分為寒涼藥與溫熱藥兩大類:
- 寒涼藥:如金黃散,由大黃、黃柏、薑黃等組成,適用於陽證熱毒,症見紅腫熱痛。
- 溫熱藥:如回陽玉龍膏,以草烏、乾薑、肉桂為主,用於陰疽、寒濕痹痛或慢性潰瘍。
操作要點
貼熁藥常與基質(如醋、蜜、酒或油脂)調和成膏狀或糊狀,敷於患處,並以紗布固定。根據病情需要,可調整藥物厚薄與敷貼時間,以增強療效。
相關外治法
貼熁與敷貼、箍圍等法相似,皆屬中醫外治範疇,但細微差異在於:
- 敷貼:泛指將藥物貼附於皮膚,範圍較廣。
- 箍圍藥:特指用於瘡瘍周圍,以束毒防散。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思想,結合經絡理論與藥性歸經,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