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鐵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鐵痧

鐵痧為中醫痧證之一,屬痧毒深重、氣血凝滯之危候。其名源於患者頭面、四肢及十指膚色呈現深黑如鍋煤之色,乃血絡瘀阻、陽氣閉塞之象。此症多因痧毒內攻,或外感穢濁之氣,導致氣血運行失常,瘀血內停,故見皮膚黧黑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痧證多由外感暑濕、瘴氣,或內傷飲食積滯,致使氣機逆亂,經絡壅塞。鐵痧之形成,更因痧毒深伏血分,瘀血凝結,阻滯脈道,使氣血不能上榮於面、外達四肢,故見皮膚色黑如鐵。此症屬「血痧」範疇,與一般痧氣輕症不同,病勢急重,若不速治,恐致陰陽離絕。

臨床表現
除頭面、手足十指色黑外,患者多伴隨以下症狀:

  • 身熱煩躁,或四肢厥冷
  • 胸腹脹滿刺痛,拒按
  • 舌質紫暗,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伏而不顯
  • 嚴重者可見神昏譫語,此為痧毒攻心之兆

治法
傳統治法以「開閉通瘀」為要,急刺委中穴(位於膝膕橫紋中點)出血,釋放痧毒。據《痧症全書》記載,刺絡後若見紫黑血出兩茶杯許,氣血得通,病勢可驟緩。另可輔以火酒(如高粱酒)外擦周身,藉酒性辛溫走竄之力,助氣血流通,散瘀解毒。

相關理論延伸
鐵痧之「色黑」與中醫五色理論相應,黑色主腎、主寒、主瘀。此症雖見熱象,然其本質為陽氣鬱極化火,外顯假熱而內真寒,故治法需兼顧溫通。後世醫家亦提出,此症可配合活血化瘀方藥,如「桃紅四物湯」加減,或「蘇木散」等古方化裁,以助內消瘀血。

與其他痧證鑑別
鐵痧屬「痧氣」重症,與一般「紅痧」(膚現紅疹)、「烏痧」(腹痛嘔吐)不同,其辨證關鍵在於色黑如鐵及血瘀見症。古籍強調「不治」之說,實指未及時放血通瘀之預後,非謂絕對不治,故臨證貴在搶救及時。

(按:痧證為中醫急症體系之一,鐵痧屬特殊類型,今臨床少見,然其理論對理解痧毒與血瘀關係具參考價值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