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聽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聽戶
聽戶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人體接受聲音之門戶,即耳竅。《素問玄機原病式·卷二》提及:「所謂聾者,由水衰火實,熱郁於上,而使聽戶元府壅塞,神氣不能通洩也。」此處明確指出,聽戶功能失常與耳聾之病機相關,關鍵在於水火失衡、熱邪上擾,導致耳竅之元府(細微孔道)閉塞,神氣運行受阻。
從中醫理論分析,聽戶與腎、肝、膽等臟腑關係密切。腎開竅於耳,腎精充盈則耳聰目明;若腎陰虧虛(水衰),陰不制陽,虛火上炎,或肝膽火盛(火實),循經上擾清竅,皆可燔灼聽戶,致其壅滯失用。此外,外感風熱、痰濕內蘊、氣滯血瘀等病理因素,亦可能阻塞耳竅經絡,影響聽戶功能。
聽戶之生理運作,依賴清陽之氣上奉與經絡氣血通暢。足少陽膽經循行過耳,手少陽三焦經亦布於耳周,故少陽經氣不利時,易見耳鳴耳聾。臨床上,聽戶病變除表現為聽力減退,尚可伴隨耳鳴、耳脹、耳痛等症,需結合四診辨其虛實寒熱。
歷代醫家對聽戶之論述,多從「竅-臟-經絡」整體觀出發。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」強調腎氣調和為聽戶功能之基礎。治療上,針對聽戶壅塞,可採用滋腎平肝、清泄少陽、化痰通絡等法,如耳聾左慈丸、龍膽瀉肝湯等方劑之應用,皆著眼於疏通聽戶、調和氣機。
綜言之,聽戶作為中醫耳竅理論之核心概念,其生理病理與臟腑經絡、氣血津液密切相關,為臨床辨治耳疾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