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聽聲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聽聲音
聽聲音為中醫診斷學中「聞診」的重要方法之一,指醫者通過聆聽患者發出的各種聲響,包括言語、呼吸、咳嗽、嘔吐、呃逆、噯氣、太息(嘆息)、噴嚏、腸鳴等,以辨別疾病的性質、病位及虛實寒熱。此診法源遠流長,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即有記載,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善診者,察色按脈,先別陰陽,審清濁而知部分,視喘息,聽聲音,而知所苦。」可見其為辨證論治之關鍵環節。
聽聲音的臨床應用
-
言語與發聲
- 實證:若患者聲音洪亮、語聲高亢或嘶啞,多見於外感風寒、風熱,或痰熱壅肺等實證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暴喑多實」,指突發失音常因邪氣閉阻喉嚨所致。
- 虛證:久病聲音低微、言語無力,甚或失音,多屬肺腎陰虛或氣虛。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述:「久病聲嘶,氣血俱虧。」
-
呼吸聲
- 氣粗喘促:多見於實熱證,如肺熱壅盛或痰飲阻肺,呼吸聲重濁急促。
- 氣微聲低:常見於虛證,如肺氣虛弱或腎不納氣,呼吸淺表微弱。
-
咳嗽聲
- 咳聲重濁:多因風寒襲肺,痰濕內停,咳聲沉悶。
- 咳聲清脆:見於燥邪傷肺,痰少而黏。
- 陣發性嗆咳:如百日咳,中醫認為多與風痰搏結於肺絡有關。
-
嘔吐、呃逆與噯氣
- 嘔吐聲勢猛:多屬胃熱或食滯,吐物酸腐。
- 嘔吐聲微弱:見於胃氣虛寒,吐物清稀。
- 呃逆聲高頻:多因胃火上逆或肝氣犯胃。
- 噯氣頻作:常提示肝胃不和或脾胃虛弱。
-
太息與腸鳴
- 頻頻太息:多屬肝氣鬱結,情志不舒。
- 腸鳴漉漉:若聲響如雷,多為水濕內停;若微弱間斷,則可能為脾胃虛寒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「五音對五臟」,聲音的變化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如《靈樞·邪客》指出:「心主噫,肺主咳,肝主語,脾主吞,腎主欠。」不同臟腑病變可反映於聲音特徵。例如:
- 心氣虛:言語謇澀或鄭聲(神昏時語聲低微重複)。
- 肝氣鬱:善太息或言語急躁。
- 脾虛:噯氣頻作或語聲低弱。
歷史文獻佐證
歷代醫家對聽聲音皆有闡述,如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中,以「譫語」與「鄭聲」區分陽明腑實與少陰氣虛;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則強調「脾胃虛則腸鳴泄瀉」。此外,《醫門法律》更詳述「聞聲辨證」之細則,進一步完善此診法。
綜上所述,聽聲音不僅是中醫診斷的重要手段,更是辨證過程中「四診合參」的關鍵一環,透過細微聲響的差異,可窺見體內氣血陰陽的失衡狀態,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