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廷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廷孔,又稱庭孔,為中醫學中描述女性外陰部特定解剖結構之名詞,首見於《素問·骨空論》。其定位與現代解剖學之「陰道口」相近,然中醫理論賦予其更深刻的經絡與生理意義。

經典文獻溯源

《素問·骨空論》記載:「督脈者,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廷孔。」此段經文指出,督脈作為人體陽脈之海,其循行路徑與女性生殖系統密切相關。廷孔作為督脈在女性體內的聯繫點,成為經氣輸注之門戶。清代醫家張志聰於《黃帝內經集注》進一步闡釋:「廷孔,陰戶也。溺口之端,陰內之產門也。」此註解明確將廷孔界定為外陰之陰道口,並強調其與排尿(溺口)及分娩(產門)功能之關聯。

中醫生理與病理意義

  1. 經絡聯繫
    廷孔為督脈與任脈之交會區域。督脈主一身之陽,任脈主一身之陰,二者於此處形成陰陽調和之樞紐。若廷孔氣血失調,可能影響二脈經氣運行,導致月經不調、帶下病或生育障礙。
  2. 生殖功能
    中醫視廷孔為「產門」,與胞宮(子宮)直接相通,為胎孕娩出之通道。其氣血充盈與否,關係到分娩順逆。古籍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產門不開」之病機,即與廷孔氣滯或血虛相關。
  3. 與衝脈的關聯
    衝脈為「血海」,與廷孔同屬奇經八脈系統。衝脈之氣血透過廷孔上濡胞宮,下達陰部,若衝脈空虛,可致廷孔失養,表現為外陰乾澀或瘙癢。

古今概念對照

現代解剖學中,廷孔對應陰道口(vaginal orifice),但中醫理論更強調其動態生理功能,而非單純解剖定位。例如《類經》提到「廷孔之開闔,繫乎任督之氣」,說明其功能受經絡氣機調控,此觀點超越結構描述,涵蓋能量層面的運作機制。

臨床相關性

雖本文不涉治療建議,然需指出:歷代醫家論及廷孔異常時,多從調理奇經八脈入手,如針灸會陰穴(督脈起始)、藥物滋養衝任等,反映中醫「整體觀」對局部病變的處理思維。

綜言之,廷孔於中醫理論中兼具解剖實體與功能象徵之雙重意義,其理解需植根於經絡學說與生殖生理的傳統框架,方能窺見古人之醫學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