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廷孔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廷孔毒

病證名,屬婦科疾患之一。謝觀於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中記載,此病多因肝火郁結,或房事損傷所致,症見子宮腫痛、潰爛,甚則蔓延至廷孔(即尿道外口)。其病機與現代醫學所稱之宮頸糜爛相似,然中醫辨證更重內在氣血失調與經絡阻滯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鬱火:情志不遂,肝氣久郁化火,循經下擾胞宮,灼傷血絡,致局部腫痛潰爛。
  2. 濕熱下注: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熱蘊結下焦,侵蝕廷孔及子宮。
  3. 外傷染毒:房事不潔或器械所傷,外邪乘虛侵入,與內熱相搏,腐肉成膿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廷孔及子宮部位灼痛、腫脹,分泌物增多,色黃稠或夾血絲,氣味腥臭。
  • 兼症: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數或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外治法
    • 海浮散:具化瘀生肌之效,以麻油調和灌入患處,仰臥使藥力滲透。
    • 玉紅膏:活血解毒,與海浮散交替使用,以棉潤透塞入,促進瘡面癒合。
  2. 內治法
    • 清肝瀉火: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疏解肝經濕熱。
    • 清熱解毒五味消毒飲四妙勇安湯,適用於熱毒熾盛者。
    • 健脾化濕完帶湯加減,針對濕熱兼脾虛之證。

古籍考證

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提及「陰瘡」一證,與廷孔毒部分症狀相類,強調「肝脾濕熱」為本,外治需配合內服調理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亦載外用斂瘡生肌之法,與海浮散之用異曲同工。

此病反映中醫「內外合治」思想,外祛腐毒、內調氣血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