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亭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亭頭
定位與出處
亭頭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《經外奇穴匯編》。其位置在臍下4.5寸(約當關元穴下0.5寸),旁開前正中線一橫指(約當腹股溝韌帶內側端附近)。此穴屬局部取穴,鄰近任脈與足厥陰肝經循行區域,與生殖系統及下焦氣機調節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聯繫:
亭頭所在位置靠近任脈與肝經。任脈主「陰脈之海」,統攝胞宮氣血;肝經循行「過陰器,抵小腹」,與婦科病症關係密切。此穴可視為調理下焦氣血之樞紐,尤擅疏泄肝鬱、升提中氣。 - 主治功能:
主要用於子宮脫垂(中醫稱「陰挺」),此病多因氣虛下陷、衝任不固,或產後勞傷所致。刺激亭頭能局部激發經氣,輔助升提固脫,常配伍百會、氣海等穴以增強療效。 - 刺灸法:
直刺0.5-1寸,得氣後可行捻轉補法,以酸脹感擴散至小腹為佳。古法亦提及艾灸此穴可溫通下焦,適用於寒凝氣滯型陰挺。
臨床應用延伸
- 配伍思路:
若兼氣虛者,可配足三里、三陰交補益脾氣;兼腎虛者加太溪、腎俞以固本培元。 - 現代探討:
部分醫家認為亭頭與西醫學「子宮圓韌帶」投影區相近,刺激或可調節盆腔肌肉張力,然中醫仍以經絡辨證為核心。
文獻補充
《經外奇穴匯編》未詳述亭頭命名由來,然「亭」有停駐、調節之意,或喻其能安定下焦氣機;「頭」則指穴位居於關鍵之位,如《靈樞》所言「氣街」之要衝。後世針灸流派亦將此穴用於疝氣、小腹脹滿等症,擴展其治療範疇。
(註:本文基於古籍記載及中醫理論闡釋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