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庭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庭孔

庭孔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女性陰道之入口處,亦稱「廷孔」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屬古典醫籍中對女性生殖構造之專稱,與現代解剖學之「陰道口」概念相近,然中醫理論更強調其生理功能與經絡聯繫。

中醫理論中的庭孔

  1. 與任脈之關係
    庭孔為任脈所過之處,《素問·骨空論》提及:「任脈者,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。」任脈主胞胎,統攝陰血,庭孔作為任脈下焦之門戶,與女子月經、孕育功能密切相關。若任脈氣血失調,可致庭孔部位氣滯血瘀,見帶下、癥瘕等症。
  2. 與衝脈之聯繫
    衝脈為「血海」,與任脈同源於胞中,庭孔亦受衝脈氣血濡養。《靈樞·五音五味》載:「衝脈、任脈,皆起於胞中。」故庭孔之開闔正常與否,反映衝任二脈之盛衰,臨床常用調理衝任之法以治婦科諸疾。
  3. 與肝腎二臟之關聯
    肝主疏泄,腎司二陰,庭孔之生理功能賴肝氣條達與腎精充盛。若肝鬱化熱或腎陰虧虛,可致庭孔乾澀、瘙癢;腎陽不足則易見庭孔鬆弛、帶下清冷。

古籍記載
《類經》註解:「廷孔,陰戶也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:「廷孔之內即為胞門」,指出其為連接外陰與胞宮(子宮)之通道。此類記載均強調庭孔在女性生殖系統中「承上啟下」之地位。

臨床意義
庭孔之異常可作為診斷婦科疾病之參考。例如:

  • 濕熱下注:庭孔分泌物色黃質稠,多因肝膽濕熱循經下擾。
  • 氣虛下陷:庭孔鬆弛或見陰挺(子宮脫垂),屬中氣不足、任帶失約。
  • 寒客胞宮:庭孔收縮不利,伴經行腹痛,乃寒凝任脈所致。

庭孔之說雖源於古典醫籍,然其理論至今仍指導中醫婦科辨證,尤其於調經、止帶、助孕等治法中,重視衝任與庭孔之整體調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