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停豆抵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停豆抵耳
病名
停豆抵耳,又稱「耳內流膿」,屬中醫耳科疾病範疇,主要表現為耳道內膿液滲滲,或伴隨劇烈瘙癢、疼痛等症狀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醫家程國彭所著《醫學心悟》,書中記載:「停豆抵耳之患,或膿水淋灕,或癢極疼痛。」其病因病機與肝膽經絡失調、外邪侵襲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風熱相搏:外感風熱邪氣,循經上擾耳竅,與內在濕熱相搏,導致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。
- 肝經鬱熱:肝膽經絡循行於耳,若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,致使肝鬱化火,火熱上炎,灼傷耳竅黏膜,發為膿瘡。
- 津液凝聚:濕邪內蘊,與熱相結,津液代謝失常,聚而為膿,遂成耳內流膿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耳道滲出黃白膿液,質地黏稠或稀薄,氣味腥臭。
- 耳部瘙癢難忍,甚則疼痛劇烈,或伴耳內脹悶感。
- 部分患者可兼見頭暈、口苦、舌紅苔黃膩等肝膽濕熱之象。
治療原則
以疏風清熱、瀉肝利濕為主,佐以排膿通竅。
常用方藥
-
加味逍遙散(《醫學心悟》加減方)
- 組成: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牡丹皮、梔子、薄荷、甘草等。
- 方義:柴胡疏肝解鬱,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,牡丹皮、梔子清泄肝火,茯苓、白朮健脾滲濕,薄荷輕清透邪。全方共奏疏肝清熱、調和氣血之效。
- 加減:若膿液稠厚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以解毒排膿;瘙癢甚者,加地膚子、白鮮皮祛風止癢。
-
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
- 適用於肝膽濕熱熾盛者,症見耳膿腥臭、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,方中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清瀉肝火,澤瀉、車前子導濕下行。
外治法
- 清潔耳道:以淡鹽湯或黃柏煎汁輕拭外耳,祛除膿痂。
- 吹藥法:選用冰硼散或青黛散吹敷患處,以清熱斂膿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「耳為宗脈之所聚」,與肝膽、腎經關係密切。停豆抵耳雖病位在耳,實則反映肝膽經氣失調,故治療需標本兼顧,內外並治。若久病不癒,膿水清稀,則可能轉為虛證,需考慮脾腎不足,此時治法宜轉為健脾益腎、托毒生肌,如選用托裏消毒散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