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停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停耳
病名,係指耳內紅腫疼痛、流膿化膿之疾,又稱「聤耳」。首見於《脈因證治》卷下,《醫林繩墨》卷七進一步描述:「又有停耳者,耳內有生赤肉,或有膿腫是也。」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停耳之發病多因 氣鬱生痰,痰濕內蘊,復因 內火攻衝,痰火互結,上擾耳竅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 肝膽濕熱 或 風熱上壅,導致耳竅氣血壅滯,化熱成膿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耳內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潰破,流出黃稠或帶血之膿液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苦咽乾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之象。
證型分類
- 肝膽濕熱型:耳痛劇烈,膿液黃稠,兼見煩躁易怒、頭暈目赤,脈弦數。
- 風熱上擾型:耳內脹痛,初起微紅,漸腫化膿,或伴鼻塞流涕,脈浮數。
治療原則
以 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、疏肝利膽 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肝膽濕熱:可用 龍膽瀉肝湯 加減,清瀉肝膽實火。
- 風熱上壅:選用 銀翹散 合 五味消毒飲,疏風清熱、解毒排膿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耳膿乃少陽經風熱上攻,或腎經濕熱所致。」強調外邪與內濕相搏為病之機轉。
停耳與「聤耳」證治相通,然細辨之,停耳更側重於 痰火鬱結 之病機,臨床須結合四診詳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