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停飲脅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停飲脅痛
病證名,屬中醫脅痛證型之一,因水飲痰濁停積於脅下,阻滯厥陰經脈,氣機不通而致。本證首載於《秘傳證治要訣·脅痛》,與痰飲脅痛相關,但側重於水飲流注經絡之病機。
病因病機
- 水飲內停:因脾失健運,肺失宣降,或三焦氣化不利,致水液代謝失常,化為痰飲,流注脅肋。
- 經脈痹阻:足厥陰肝經布脅肋,痰飲凝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疼痛。
- 痰濁互結:水飲久停,與氣滯、血瘀相兼,加重脅肋痹阻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脅肋疼痛,或痛無定處,甚則脅下有漉漉水聲(如水流震動感)。
- 兼症:咳嗽氣促、胸悶、痰多清稀,或嘔吐清水,舌苔白滑,脈象多見沈弦或沉滑。
- 特徵:疼痛隨體位變動或咳嗽加劇,與情志關聯較小,有別於肝鬱脅痛。
治法與方藥
治當 滌痰逐飲、通絡止痛,分證選方:
-
導痰湯(《濟生方》)
- 組成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南星、枳實。
- 適用:痰飲初停,氣機不暢,兼胸膈痞滿者。
-
調中順氣丸(《醫學發明》)
- 組成:木香、白豆蔻、青皮、陳皮、三棱、半夏、砂仁等。
- 適用:痰飲兼氣滯,脘脅脹痛明顯者。
-
控涎丹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
- 組成:甘遂、大戟、白芥子。
- 適用:痰飲停積頑固,脅痛劇烈或漉漉有聲者,屬攻逐峻劑,需辨體質使用。
鑑別診斷
- 肝鬱脅痛:痛處固定,與情緒相關,脈弦。
- 血瘀脅痛:刺痛拒按,舌質紫暗。
- 懸飲(胸腔積液):痛引胸背,呼吸受限,屬《金匱要略》「飲停胸脅」範疇。
附:相關名詞
- 痰飲脅痛:廣義包含停飲脅痛,但痰濁偏重者多見苔膩、脈滑。
- 懸飲:屬四飲之一,水飲聚於胸脅,方選十棗湯、葶藶大棗瀉肺湯。
本證強調「通陽化飲」,後期可佐健脾溫藥(如苓桂朮甘湯)以杜生痰之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