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停飲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停飲心痛

停飲心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水飲停積胸中所致之心痛證候。此病機源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所載:「心屬火,其氣炎上;飲為水,其性趨下……若水飲停積於胸中,火氣不得宣通,則陽虛陰盛,其病心中淡淡然欲吐而痛,是為停飲心痛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心屬火臟,其性炎上,主血脈而司神明;水飲屬陰邪,其性趨下。若因脾胃運化失司,或三焦氣化不利,導致水濕內停,凝聚成飲,上犯胸膈,阻遏心陽,則形成「陽虛陰盛」之病理狀態。水飲停滯胸中,心火不得宣發,陽氣鬱遏,故見心中隱痛,伴隨泛惡欲吐之感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心痛特徵:心中隱隱作痛,痛勢綿綿,時輕時重,非劇烈刺痛。
  • 伴隨症狀:胸悶、心悸、泛惡欲嘔,甚則吐出清涎;部分患者可伴頭暈、短氣、舌苔白滑或膩,脈象多沉弦或濡緩。
  • 與他證鑑別:與「瘀血心痛」之刺痛固定、舌紫暗不同;亦異於「痰濁心痛」之胸悶窒塞、苔厚膩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「溫陽化飲、宣通心氣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苓桂朮甘湯(《金匱要略》):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,功擅健脾滲濕、溫陽化飲,適用於心陽不足、水飲上凌者。
  2. 小半夏加茯苓湯(《金匱要略》):半夏、生薑、茯苓,重在和胃降逆、利水消飲,針對停飲伴嘔逆明顯者。
  3. 枳實薤白桂枝湯(《金匱要略》):枳實、薤白、桂枝、厚朴、瓜蔞實,通陽散結、行氣祛飲,適用於胸陽不振、飲阻氣機者。

相關概念

  • 飲心痛:泛指因水飲內停所致心痛,涵蓋停飲心痛,亦包括寒飲、痰飲等泛稱。
  • 陽虛陰盛:此證核心病機,強調心陽不足與水飲陰邪之對立關係,治療需兼顧溫補與祛邪。

此證體現中醫「水火相濟」失衡之病理,臨床需細辨飲停部位與兼夾病機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