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停飲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停飲眩暈

病證名,指因心下(胃脘)或膈間停聚水飲所引發的眩暈證候。此病源於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》,張仲景明確指出:「心下有支飲,其人苦冒眩,澤瀉湯主之。」又云:「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,眩悸者,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。」顯示水飲內停、阻遏清陽為其核心病機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水飲屬陰邪,其性黏滯,易停聚於胸膈、胃脘等處。若脾陽不足,運化失職,或肺氣不宣,水道不利,則津液聚而為飲。飲邪上犯清竅,阻遏清陽之氣,故見眩暈;水飲凌心,則怔忡心悸;飲邪犯胃,胃氣上逆,則嘔吐涎沫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頭目昏眩,如坐舟車,伴隨心下痞滿、嘔吐清水痰涎、胸悶心悸、舌苔白滑、脈弦滑等。此類眩暈多與體位變動相關,或於飲水後加重,屬「痰飲眩暈」範疇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溫陽化飲、利水降逆」為原則,根據水飲停聚部位與兼證選方:

  1. 澤瀉湯(《金匱要略》)
    - 組成:澤瀉、白朮。
    - 主治:心下支飲,清陽不升之冒眩,證見眩暈而無明顯嘔吐者。澤瀉利水滲濕,白朮健脾制水,共奏健脾化飲之效。
  2. 小半夏加茯苓湯(《金匱要略》)
    - 組成:半夏、生薑、茯苓。
    - 主治:膈間水飲上逆,症見眩暈伴嘔吐、心悸。半夏化痰降逆,生薑溫中止嘔,茯苓導水下行。
  3.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
    - 組成: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桂枝。
    - 主治:水飲內停、膀胱氣化不利,眩暈兼小便不利、口渴者。桂枝通陽化氣,配合利水諸藥共治水飲上泛。
  4. 苓桂朮甘湯(《金匱要略》)
    - 組成: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。
    - 主治:中陽不足,水停心下,症見眩暈、胸脅支滿、短氣。此方溫陽健脾、淡滲利水,為治痰飲眩暈之基礎方。

鑑別要點
停飲眩暈需與肝陽上亢、氣血虧虛所致眩暈區分:後者多見頭脹痛、面赤(肝陽證),或面色蒼白、乏力(氣血虛證),而停飲眩暈必具痰飲內停之象,如苔滑、嘔涎、心悸等。

此證屬「痰飲病」範疇,相關內容可參見痰飲眩暈痰暈等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