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葶藶餅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葶藶餅灸
葶藶餅灸屬隔餅灸法之一,最早記載於《千金要方》,為古代中醫外治瘰癧、痔瘡等疾患的特殊灸法。其法以葶藶子與豉為主要材料,結合艾灸溫通之力,達到散結消癧、祛腐生新之效。
製法與操作
- 藥餅製備:取葶藶子二合、豉一升,混合搗研至極細,製成厚約二分(約0.6公分)、如銅錢大小之圓餅。
- 施灸方法:將藥餅置於患處或瘡孔上,再以如小指粗之艾炷施灸。每灸三壯更換一餅,共灸九壯(三餅九炷)。若治頑固瘻管,可隔三日後重複施灸。
中醫理論與適應症
- 葶藶子:性辛、苦,大寒,歸肺、膀胱經,具瀉肺平喘、利水消腫之效。外用能破堅散結,尤善化瘰癧痰核。
- 豉(淡豆豉):性涼,解表除煩,外用可助葶藶子宣散鬱熱,共奏解毒散結之功。
- 艾灸溫通:艾火透過藥餅滲透,溫行氣血,開鬱通絡,促使瘻管膿腐排出,新肌生長。
此灸法原主攻「九漏」(泛指瘻管、瘰癧),後世《普濟方》擴展用於痔瘡腫痛,取其瀉熱散瘀、消腫止痛之效。
臨床應用特點
葶藶餅灸結合藥物局部作用與艾灸溫熱刺激,形成「藥灸並行」之效,適用於:
- 瘰癧成瘻:痰火鬱結所致頸項結塊,久潰不斂。
- 痔瘡腫痛:濕熱下注肛門,氣血瘀滯之痔核腫脹。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路,透過外敷藥性與灸法協同,調節局部氣血,攻邪而不傷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