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聤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聤耳

病名

  1. 泛指耳竅流膿之病證,為中醫耳科常見疾患,以耳內化膿、流液為主要表現。
  2. 專指耳中出黃膿之證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所述:「勞傷血氣,熱乘虛也,入於其經,邪隨血氣至耳,熱氣聚,則生膿汁,故謂之聤耳。」

病因病機
聤耳之成因可分虛實兩類:

  • 實證:多因外感風熱濕邪,或肝膽、三焦濕熱火毒上擾耳竅所致。
    • 風熱襲耳:風熱之邪侵襲耳竅,氣血壅滯,化熱成膿。
    • 濕熱上蒸:脾胃濕熱蘊結,循經上炎,燻灼耳膜,腐肉為膿。
    • 肝膽火熾:情志鬱結,肝膽火旺,循經上攻,灼傷耳絡。
  • 虛證:多因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或氣血不足,耳竅失養,久病成膿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實證

    • 風熱壅耳
      • 證候:耳痛劇烈,膿液黃稠,兼見發熱、頭痛。
  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排膿。
      • 方藥:銀翹散加減(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桔梗等)。
    • 濕熱上蒸
      • 證候:耳內脹悶,膿液黏稠量多,苔黃膩。
  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化濁通竅。
      • 方藥:黃連溫膽湯加減(黃連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等)。
    • 肝膽火熾
      • 證候:耳痛連及頭側,膿液黃綠,口苦咽乾。
      • 治法:清瀉肝膽濕熱。
  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等)。
    • 肝經血熱
      • 證候:耳膿帶血,耳膜充血,舌紅絳。
      • 治法:涼血解毒,瀉熱透膿。
      • 方藥:犀角地黃湯加減(水牛角、生地黃、赤芍、丹皮等)。
  2. 虛證

    • 腎陰虧虛
      • 證候:耳膿清稀,纏綿不癒,腰膝痠軟。
  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托毒排膿。
  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湯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黃、山茱萸等)。

外治法
中醫外治聤耳方法豐富,常用以下諸法:

  • 藥液滴耳:如熊膽汁以開水化開滴耳,清熱解毒。
  • 散劑吹耳:如膽礬散(膽礬、冰片等研末)吹入耳中,燥濕斂膿。
  • 薰洗療法:以清熱解毒藥煎湯薰洗患耳,疏通耳竅。

類比西醫疾病
聤耳與現代醫學之急、慢性中耳炎相似,尤其化膿性中耳炎表現與之契合。然中醫辨治更重整體調理,結合臟腑氣血辨證,非僅局部抗感染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