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槀
鼻槀,為中醫病證名,指鼻腔內津液虧耗,以致乾燥枯槁之症。其名源於《難經·五十八難》所載:「毛髮焦,鼻槀,不得汗。」意指此症可伴隨毛髮枯焦、無汗等表現,多與肺系功能失調或外邪傷津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鼻為肺之竅,其潤澤與否與肺氣宣發、津液輸布密切相關。鼻槀之形成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:
- 外感熱邪:風熱或燥邪侵襲肺衛,灼傷肺陰,津液不得上承於鼻,導致鼻腔乾燥。
- 肺陰虧虛:久病體虛、勞傷過度,或熱病後期肺陰耗損,鼻竅失於濡養,漸成枯槁之態。
此外,脾胃虛弱、氣血生化不足,或腎陰虧虛、虛火上炎,亦可能間接導致鼻槀,因津液之源頭受損,鼻竅不得滋潤。
臨床表現
- 鼻腔乾燥灼熱,甚則有痂皮附著。
- 鼻黏膜萎縮,鼻腔寬大(嚴重者可見於萎縮性鼻炎)。
- 或伴咽乾、咳嗽少痰、毛髮乾枯等陰虛之象。
辨證論治
以「潤燥養肺」為基本治則,根據病機不同分型施治:
-
燥邪傷肺
- 症見:鼻乾無涕,口乾咽燥,或發熱頭痛,舌紅苔薄黃。
- 治法:清肺潤燥。
- 方藥:清燥救肺湯(《醫門法律》)加減,主用桑葉、麥冬、阿膠等滋陰潤肺之品。
-
肺陰不足
- 症見:鼻槀日久,乾咳少痰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潤肺。
- 方藥:沙參麥冬湯(《溫病條辨》)合百合固金湯,側重養肺陰、清虛熱。
若兼脾胃氣虛,可佐以四君子湯健脾益氣;腎陰虧虛者,則加六味地黃丸滋補下焦。
現代醫學對應
鼻槀之表現,與現代醫學「乾燥性鼻炎」、「萎縮性鼻炎」等相似,均以黏膜乾燥、萎縮為特徵。然中醫治療強調整體調理,從肺、脾、腎等臟腑功能著手,非僅局部對症。
附:古籍論述
- 《靈樞·脈度》提及「肺氣通於鼻」,奠定肺鼻相關之理論基礎。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闡述:「鼻槀者,鼻中乾燥,由肺津枯涸。」強調津液潤竅之重要性。
鼻槀一症,雖病位在鼻,實與全身陰液代謝相關,臨床需細辨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