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腸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通腸漏

通腸漏,又稱「肛漏」或「痔漏」,屬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指瘻管穿過肛門括約肌或肛管直腸環,深達直腸內外所形成的慢性瘻道。此病名見載於王芳林《臨床實用痔漏學》,多因濕熱下注、氣血瘀滯,或癰疽潰後餘毒未清,久而成漏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通腸漏的形成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:

  1.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,下注肛門,腐肉成膿,潰後不斂而成漏。
  2. 氣血瘀滯:情志失調或久坐久立,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瘀血凝滯肛周,化熱腐蝕肌肉,形成瘻管。
  3. 正虛邪戀:素體氣血不足,或久病耗傷正氣,瘡口難斂,餘毒未清,反覆發作,纏綿難愈。

臨床表現

通腸漏的主要症狀為肛周反覆流膿、腫痛,瘻口時閉時發,或伴瘙癢、潮濕。若瘻管深達直腸,可出現排便不暢、肛門墜脹等症。其特點為瘻道複雜,常貫穿肛門括約肌,治療不當易致肛門失禁。

治療方法

中醫治療通腸漏以「祛腐生新、通絡斂瘡」為原則,傳統療法包括:

  1. 掛線療法:以藥線或絲線纏繞瘻管,逐步切開瘻道,既能引流膿液,又可避免一次性切開損傷肛門功能。此法源於《外科正宗》,尤適用於高位複雜性肛漏。
  2. 手術切開:對低位單純性瘻管,可配合手術切開引流,清除腐敗組織,促進新肉生長。
  3. 內服外治
    • 內服方藥:濕熱證可用「萆薢滲濕湯」加減;氣血虛弱者選「托裡消毒散」以補益氣血、托毒生肌。
    • 外用藥物:瘡口未斂時,以「九一丹」祛腐,後期改用「生肌玉紅膏」促進癒合。

相關鑑別

通腸漏需與「肛癰」(肛周膿腫)相區別。肛癰多為急性發作,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潰後可能形成漏管;而通腸漏屬慢性病變,以瘻道反覆流膿為特徵。

此病預後與瘻管深淺、正氣盛衰相關,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,標本兼顧。歷代醫家如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對掛線療法之運用,亦為後世所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