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而取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通而取之
通而取之為針灸學重要術語,出自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,指一種通過針刺促使氣血流通後再出針的治療手法。此刺法強調先使經脈氣血通暢,再行取針,以達到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
理論基礎
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曰:「必先捫而循之,切而散之……通而取之,外引其門,以閉其神。」此段論述指出,針刺前需先以手捫按經脈,循經切按以散其邪氣,待氣至而通後,方可取針。此過程體現中醫「調氣為本」的治療思想,強調針刺不僅在於刺激穴位,更在於引導氣血運行,使經脈通暢。
操作要點
- 捫而循之:針刺前以手循經按壓,探察經氣盛衰與邪氣所在,為後續針刺奠定基礎。
- 切而散之:以指切按穴位,使局部氣血鬆解,邪氣得以宣散。
- 通而取之:進針後,通過提插捻轉等手法,促使經氣流通,待氣至病所後,再緩緩出針。
- 外引其門,以閉其神:出針時輕提針身,並按壓針孔,防止正氣外泄,使氣血內守。
臨床應用
此刺法適用於氣血瘀滯、經絡不通之證,如痹證、痛證、氣滯血瘀等病症。通過「通而取之」,可調動經氣,促進氣血運行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的效果。後世針灸家亦將此原則應用於各種補瀉手法中,如徐疾補瀉、提插補瀉等,均強調氣至而後調之的重要性。
與其他刺法的關係
「通而取之」與「迎隨補瀉」、「呼吸補瀉」等手法相輔相成,共同構成針刺調氣的完整體系。其核心在於把握氣機變化,使針刺不僅作用於局部,更能影響整體氣血運行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的治療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