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通谷

通谷為中醫經絡穴位名稱,依據所在部位不同,分為腹通谷足通谷,分別歸屬於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。

一、腹通谷

歸經:足少陰腎經
定位:位於上腹部,當臍中上5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處。
功能主治

  • 調理脾胃:主治腹脹、嘔吐、消化不良等脾胃失和之證。
  • 寬胸理氣:用於胸脅脹滿、心痛等氣機不暢症狀。
  • 局部作用:改善上腹部疼痛及不適。
    刺灸法:可針刺,直刺0.5-1寸;艾灸常用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。

二、足通谷

歸經:足太陽膀胱經(滎穴)
定位:在足外側,第5蹠趾關節前下方凹陷處,赤白肉際。
功能主治

  • 清熱疏風:主治頭痛、項強、目眩等外感風熱證。
  • 通絡止痛:用於足背腫痛、趾關節活動不利。
  • 滎穴特性:五行屬水,能調節膀胱經氣血,緩解經脈循行部位的急性症狀。
    刺灸法:針刺直刺0.2-0.3寸;艾灸宜溫和,避免灼傷。

三、古籍記載

《千金要方》提及通谷另有一別名定位,記載於乳下二寸,主治心痛、脅痛、乳腺炎等,並載明灸法(艾炷灸50壯)。此說法與現代腹通谷定位不同,可能為古代經驗穴,後世歸類有所調整。

四、中醫理論延伸

  1. 命名涵義:「通」指氣血流通,「谷」喻穴位處肌肉凹陷如谷,兩穴皆具疏通經氣、調節局部氣血之效。
  2. 經絡聯繫:腹通谷屬腎經,與衝脈交會,可調節先天之氣;足通谷為膀胱經滎穴,主瀉熱利水,反映經脈氣血深淺變化。

此二穴臨床應用需結合辨證,針對經絡所過及五行生剋關係靈活配伍,以發揮最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