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脊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通脊漏

定義與病機
通脊漏為肛漏(肛瘻)之特殊類型,屬中醫外科「漏症」範疇,其特徵為漏管向脊骶骨方向侵蝕,深及腰椎下段或骶骨周圍組織。此病名首見於王芳林《臨床實用痔漏學》,多因肛癰(肛周膿腫)潰後餘毒未清,濕熱瘀血凝滯經絡,或正虛不能托毒外出,致瘡口久不歛合,形成竅道,日久蝕骨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肛周漏口反覆滲出油脂樣分泌物,質稠黏膩,氣味腥臭,漏管走行深竄,按之或有硬索狀物通向脊骶。
  2. 脊骶反應:下位腰椎(如腰4、腰5)或骶骨處酸脹困重,活動時偶有牽掣感,甚者伴隨低熱、乏力等虛熱證候。
  3. 全身兼證:濕熱蘊結者可見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;氣血兩虛者則舌淡、脈細弱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手術

    • 切開掛線法:為傳統中醫瘻管根治術,以藥線或橡皮筋緩慢切開漏管,兼具引流與腐蝕作用,避免傷及肛門括約肌。
    • 蝕管祛腐:外用三品一條槍(白礬、明礬、雄黃等)化腐生新,或插入化管藥條(如砒礬釘)以蝕去瘻管壁。
  2. 內服方藥

    • 術前清熱托毒:濕熱證用萆薢滲濕湯加減(萆薢、薏苡仁、黃柏、赤芍);虛證者選托裡消毒散(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金銀花)。
    • 術後調理:象牙化管丸(主含象牙屑、血竭、乳香)活血化管,促進瘡口癒合;氣血虧虛者予十全大補湯溫補。
  3. 輔助療法

    • 熏洗法:以苦參湯(苦參、蛇床子、黃柏、五倍子)煎湯熏蒸坐浴,清熱燥濕、消腫止痛。
    • 灸法:於腎俞、命門等穴施艾灸,助陽氣溫通經絡,適用於久漏虛寒者。

病因病機延伸
中醫認為,肛漏成因為「正虛邪戀」,與肺脾腎三臟相關。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腎主骨,若肺脾氣虛則濕毒下注,腎虛則骨失溫養,故漏管易蝕骨。通脊漏之病位深及督脈(循行脊骶),督脈總攝陽氣,故嚴重者可能伴隨陽氣虛衰之象,如畏寒、腰膝冷痛等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漏穿腸透膜者,必用線刀逐層割開,外貼三香膏收功。」此與通脊漏手術原理相通,強調逐層清理竅道。另《醫宗金鑒》載「瘻管如蟻穴掘堤」,喻示漏管深竅之害,需早治防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