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通劑

通劑為中醫方劑學「十劑」分類之一,指以通利藥物為主所組成,具有疏通氣血、調暢經絡作用的方劑。其核心在於「通」字,強調通過藥物作用消除體內氣血瘀滯、經絡壅塞之病機,恢復氣機升降與血脈流暢。

通劑的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「不通則痛,通則不痛」,氣血運行受阻是許多疾病的根本原因。通劑的應用範疇廣泛,涵蓋氣滯、血瘀、痰濕、水飲等實邪壅滯之證。其作用機理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行氣通滯:針對氣機鬱結,如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,常用柴胡、香附等藥物疏肝解鬱。
  2. 活血通絡:針對血瘀阻絡,如跌打損傷或經閉痛經,常用當歸、川芎、紅花等活血化瘀。
  3. 通利水道:針對水濕停聚,如水腫或淋證,常用茯苓、澤瀉、滑石等利水滲濕。
  4. 通腑瀉濁:針對腸腑壅滯,如熱結便秘,常用大黃、芒硝等瀉下通便。

代表方劑與藥物

  1. 行氣通劑:如《柴胡疏肝散》,以柴胡、陳皮、香附等疏理肝氣,主治肝鬱氣滯。
  2. 活血通劑:如《血府逐瘀湯》,以桃仁、紅花、赤芍等活血化瘀,主治胸中血瘀。
  3. 利水通劑:如《五苓散》,以茯苓、豬苓、澤瀉等通利小便,主治水濕內停。
  4. 通腑瀉下劑:如《大承氣湯》,以大黃、厚朴、枳實等瀉熱通便,主治陽明腑實證。

通劑的辨證要點

使用通劑需嚴格辨別病性與病位:

  • 辨虛實:通劑多用於實證,若氣血不足或陰陽虧虛兼有瘀滯,需配伍補益藥物,如《補陽還五湯》在益氣基礎上活血。
  • 辨寒熱:氣滯血瘀可因寒凝或熱鬱而異,寒者配桂枝、吳茱萸溫通,熱者配丹皮、梔子涼散。

通劑的運用體現中醫「以通為補」的治療思想,通過疏通內在壅滯,恢復人體自愈機能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王清任等皆擅長此類方劑,並在臨床中發展出豐富的辨證思路與配伍技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