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穿牙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穿牙疔

穿牙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疔瘡」範疇,特指疔毒生於牙齦縫隙之間,其形如釘,根深而硬,發病急驟。此症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急性牙周膿腫」,多因陽明胃經火毒熾盛,或太陽經濕熱上攻,蘊結於牙齦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胃火熾盛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若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而化火,致胃火上炎,燔灼牙齦,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。
  2. 濕熱熏蒸: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主司水液代謝,若濕熱內蘊,循經上擾,與胃火相搏,則牙齦腫痛潰腐。
  3. 毒邪內陷:火毒熾盛未及時清解,可深入血分,傷及牙床骨膜,致牙齒鬆動,甚則腐骨穿腮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:牙縫間生粟米樣硬結,頂端突起如釘,周圍齦肉紅腫,疼痛劇烈,咀嚼困難。
  • 成膿期:腫勢蔓延至面頰,局部灼熱,膿成時按之應指,或自潰流出黃稠腥臭膿液。
  • 重證:疔色轉紫黑,潰處深陷如坑,腐肉不脫,牙齒鬆動,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全身症狀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清熱解毒:適用於火毒初熾,方選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,合黃連解毒湯瀉三焦實火。
  2. 涼血瀉火:若見齦肉紫黑、血熱妄行,宜用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、生地黃、赤芍、牡丹皮)清營涼血,佐以石膏知母湯直折胃火。
  3. 排膿生肌:膿成未潰者,可外敷如意金黃散;潰後腐肉不脫,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繼用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外治輔法

  • 針刺放血:於腫脹處點刺出血,或刺合谷、內庭等穴以瀉熱止痛。
  • 漱口方:以銀花甘草湯煎水含漱,清潔口腔,解毒消腫。

穿牙疔屬急症,其病勢兇猛,若失治誤治,恐致毒散走黃(敗血症),故需辨明虛實,及時攻邪。歷代醫家強調「疔無消法」,當以清解透邪為要,避免妄用溫補或過早斂瘡,反致毒邪內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