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通間

別名與出處
通間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素問·骨空論》。原文載:「臂骨空在臂陽,去踝四寸,兩骨空之間。」唐代醫家王冰注釋此段時,明確指出:「在支溝上同身寸之一寸,是謂通間。」此處所述之通間,實為三陽絡穴之別稱,屬手少陽三焦經。

定位與解剖
通間(三陽絡穴)位於前臂背側,腕背橫紋上四寸,尺骨與橈骨之間。具體取穴時,可先定位支溝穴(腕背橫紋上三寸),再向上一寸處即為本穴。其深層分佈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及動脈,為氣血輸注之要處。

經脈歸屬與特性
三陽絡穴屬手少陽三焦經,其名「三陽」意指手三陽經(太陽、少陽、陽明)之氣在此交會絡合。此穴為三焦經之重要樞紐,具有疏通經氣、調和陽絡之效,主治氣機不暢、經絡閉阻之證。

主治功能

  1. 局部病症:前臂疼痛、麻木、屈伸不利。
  2. 經絡病症:偏頭痛、耳鳴、齒痛,屬手少陽經循行所過之疾。
  3. 氣血失調:因三焦為「原氣之別使」,本穴可調理氣滯血瘀,改善胸脅脹滿、氣逆不舒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外關、陽池,可增強疏經活絡之效,緩解腕臂痹痛。
  • 配翳風、聽宮,主治耳鳴耳聾,取三焦經「上項系耳後」之循行特性。

刺灸法
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脹感可擴散至肘部或手背。可施以溫灸,助陽氣通行。

古典文獻佐證
除《素問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三陽絡穴「在臂上大交脈,支溝上一寸」,與王冰之注相合,進一步確立通間與三陽絡之關聯。此穴之命名與定位,體現古人對經脈交會與氣血輸布之深刻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