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通睛

病證名,出自《世醫得效方》,又稱鬥雞眼鬥睛,多見於小兒。臨床表現為單眼或雙眼黑睛(瞳孔)固定偏向內眥或外眥,視物時方向錯亂,如欲看左側卻轉向右側,或欲看東側反轉向西側。若搖動頭部,眼珠方能轉動。此症多因驚風後遺留,或頭部遭受劇烈震盪,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痰濁阻滯目系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通睛與肝、心、脾三臟關係密切。肝主目,開竅於目,若肝風內動,或痰熱上擾,可致目系失調;心主血脈,若心神受驚,氣血逆亂,亦可影響目絡;脾主運化,若脾虛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,則可導致眼珠轉動失常。此外,頭部外傷或驚嚇過度,亦可能使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,引發此症。

治療原則
化痰通絡平肝熄風為主,可配合針灸療法。常用穴位包括:

  • 睛明穴:位於目內眥旁,屬足太陽膀胱經,能調節眼部氣血。
  • 攢竹穴:在眉頭凹陷處,屬足太陽膀胱經,可疏調目系經氣。
  • 絲竹空穴:位於眉梢凹陷處,屬手少陽三焦經,有助疏通眼部經絡。
  • 合谷穴:屬手陽明大腸經,能調理全身氣血,輔助通絡明目。

若痰濕較重,可配伍溫膽湯加減以化痰開竅;若肝風內動,可選用鉤藤飲以平肝熄風;若氣血瘀滯,則可配合血府逐瘀湯加減以活血通絡。

此症宜早期調治,以免日久影響視覺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