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通理
一、經外穴名
通理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《針灸集成》。其定位於足背部,第四、五跖骨間隙,小趾跖趾關節上2寸處。此穴主治婦科血證,如崩漏、月經過多等症,具有調和衝任、固攝經血之效。
針刺方法:斜刺0.3-0.5寸,針感多呈局部酸脹。
灸法:可選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0分鐘,以溫通經脈、助氣攝血。
二、通里穴之別名
通理亦為手少陰心經「通里穴」的別稱(見《針灸甲乙經》)。通里穴位於前臂掌側,腕橫紋上1寸,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,主治心悸、怔忡、舌強不語、腕臂痛等症,為心經之絡穴,能溝通心與小腸表裡之氣,兼具寧心安神、清心開竅之功。
與經外穴「通理」之異同:
兩者雖同名,然歸經與定位迥異。經外穴通理主調下焦血證,而通里穴(別名通理)偏重心神疾患,臨床須辨明取用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穴名釋義:「通理」寓「通達調理」之意,經外穴側重調血,絡穴偏重調氣,反映中醫「氣血同治」思想。
- 配伍應用:
- 經外穴通理可配隱白、三陰交,增強止血之效;
- 通里穴(絡穴)常配內關、神門,以協調心氣。
- 經絡聯繫:足部通理穴雖屬奇穴,然位於少陽經分野,與足少陽膽經氣血相通,故亦能疏泄肝膽鬱熱,間接調理衝任。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與臨床應用,不涉現代醫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