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通淋
定義
通淋為中醫治法之一,指運用清熱利濕之藥物,疏通下焦濕熱,化解結石,以改善小便淋瀝不暢等症狀。此法主要針對濕熱蘊結下焦所致之淋證,其特徵為尿頻、尿急、尿道澀痛,甚則小便閉塞、小腹脹滿,伴隨口乾咽燥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熱象。
病因病機
淋證成因多與濕熱下注、氣化不利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諸淋者,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。」濕熱之邪客於膀胱,或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,導致三焦氣化失常,濕熱蘊結,煎熬尿液,日久可形成砂石,阻塞尿道,發為石淋;若濕熱灼傷血絡,則見血淋;氣機鬱滯者,則為氣淋。
臨床表現
- 小便異常:尿頻、尿急、尿道灼熱刺痛,淋瀝不盡,或尿中夾雜砂石、血絲。
- 局部脹滿:小腹或腰部脹痛,甚則癃閉(小便不通)。
- 全身症狀:口苦咽乾、心煩口渴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滑數或弦數。
常用方藥
-
八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- 組成:木通、瞿麥、萹蓄、車前子、滑石、梔子、大黃、甘草梢。
- 功效:清熱瀉火、利水通淋,主治濕熱淋證,尤適於熱淋、石淋。
- 方解:滑石、車前子清利濕熱;瞿麥、萹蓄通淋止痛;梔子、大黃瀉火解毒;甘草調和諸藥。
-
石葦散(《證治準繩》)
- 組成:石葦、冬葵子、瞿麥、滑石、車前子。
- 功效:專攻石淋,化石排石,緩解小便澀痛。
- 方解:石葦清熱利濕、通淋化石;冬葵子滑竅利尿;瞿麥、車前子增強通淋之效。
-
其他配伍
- 若兼陰虛,可加生地、知母;氣滯者佐烏藥、沉香;血淋者配小薊、白茅根。
治法特點
通淋法以「清熱不傷陰、利濕不耗氣」為原則,注重疏通與清解並行。除內服湯藥外,針灸可選膀胱俞、中極、三陰交等穴,以助氣化。古籍《醫學心悟》強調:「淋證初起,宜清利濕熱,久病則需兼顧脾腎。」
相關名詞延伸
- 五淋:氣淋、血淋、石淋、膏淋、勞淋,通淋法尤重前四者。
- 利濕通淋:側重淡滲利水,如茯苓、澤瀉,適用於濕重於熱者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通因通用」之理,通過祛除病理產物,恢復膀胱氣化功能,臨床須辨證施治,靈活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