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通脈

通脈為中醫治法之一,主要作用在於疏通經脈、調暢氣血,使脈道通利。其應用範圍廣泛,涵蓋內科、婦科等領域,具體可分為以下兩類:

1. 溫陽通脈

此法適用於陽氣衰微、陰寒內盛之證,尤見於少陰病。患者因真寒內伏,陽氣不能外達,故出現四肢厥冷、脈微細欲絕等症;然陰盛格陽,虛陽浮越於外,又可見身反不惡寒、面色浮紅(即「戴陽證」)。此時需以大辛大熱之藥溫通陽氣,使脈道復通。

代表方劑

  • 通脈四逆湯(出自《傷寒論》)
    此方由四逆湯加重附子、乾薑用量而成,專治陰盛格陽之重症。方中附子回陽救逆,乾薑溫中散寒,甘草調和藥性,共奏破陰回陽、通脈救逆之效。

2. 補氣血以通脈(催乳)

此法用於婦女產後氣血虛弱所致乳汁不通或稀少。中醫認為,乳汁為氣血所化,若產後氣血不足,則乳脈空虛,難以泌乳。此時需以補益氣血之方藥,使氣血充盈,乳脈得通,乳汁自下。

相關治法

  • 補氣養血通乳:常用方如通乳丹(《傅青主女科》),以人參、黃耆補氣,當歸、麥冬養血滋陰,佐以木通、桔梗疏通乳絡。
  • 疏肝通絡:若因肝氣鬱結導致乳脈不暢,則可配合柴胡、青皮等疏肝理氣之品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通脈之核心在於「通」字,無論是溫通陽氣或補通氣血,皆需針對病因調理。

  • 陽氣與脈道:陽氣為推動血行之動力,若陽虛寒凝,則脈道拘急不利,需溫陽以散寒通脈。
  • 氣血與乳絡:乳汁依賴氣血生化,氣血虛弱則乳源不足,補益後自然脈通乳下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精髓,臨床須據證選方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