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穿心冷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穿心冷瘺
穿心冷瘺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瘺證之一,首載於明代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三。此證由井疽(又名心漏疽)潰後不斂,毒邪深竄,蝕傷血脈經絡而成。其特徵為瘺管深邃,貫通胸背,膿水清稀如涎,久不閉合,且患處肌膚冰冷,故稱「冷瘺」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心火亢盛,或七情鬱結,氣滯血瘀,復感寒濕邪毒,凝聚於胸背。初發為井疽,症見胸骨處腫硬疼痛,色紫暗。若失治誤治,毒邪內陷,腐肉成膿,穿潰成瘺。瘺管深達筋骨,與心氣相貫,故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冷瘺通心,陽氣不達,膿水浸淫,如冰透骨。」
證候特點
- 瘺管形態:竅孔細小而深,可達數寸,或斜貫胸脅,觸之硬如索條。
- 膿液性質:時流淡黃色或清稀膿水,夾雜敗絮狀物,氣腥不臭。
- 局部徵象:瘺口周圍皮色蒼白或青紫,肌膚不溫,按之堅硬;若瘺管久延,可見周圍肌肉萎削。
- 全身症狀:多伴形體羸瘦、面色晦暗、心悸氣短等心脾兩虛之象。
治法探微
-
內治:
- 陽虛寒凝證:宜溫陽散寒、托毒生肌,選方如陽和湯合托裏消毒散,加鹿角膠、肉桂。
- 氣血兩虧證:當補益氣血、化瘀通絡,用人參養榮湯加穿山甲、皂角刺。
- 毒滯經絡證:需解毒通絡,方選西黃醒消丸合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-
外治:
- 瘺管初潰時,以藥線(如九一丹)引流化腐;膿盡後用生肌玉紅膏貼敷。
- 若瘺道迂曲,可配合中醫傳統「掛線療法」,以緩慢切割、引流腐穢。
古籍考據
《瘍科心得集》指出:「穿心冷瘺,非獨外瘍,實內損之候。」強調此證與心陽衰微相關。《外科啟玄》更載有「瘺透心胞」之危候,提示若見神昏氣促,乃毒陷心包之變證。
此證預後與正氣盛衰密切相關,古醫籍多強調「治瘺先治本」,需辨明臟腑虛實,不可徒恃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