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通木
出處與源流
通木為中醫正骨器械之一,首載於清代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,屬傳統骨傷科外固定器具,主要用於穩定脊柱損傷,尤適用於胸腰椎段骨折或錯位之症。其設計結合中醫「動靜結合」的治療原則,透過外力束縛以維持骨骼復位後的相對穩定,輔助氣血運行與組織修復。
形制與結構
- 材質與尺寸
通木多以硬質木材製成,寬約三寸(約9公分),厚二寸(約6公分),長度自腰部延伸至肩部上一寸(約30-35公分),整體貼合人體背部生理曲線。 - 工藝特點
- 凹面設計:木板向脊背的一面刻為凹形,與脊柱自然弧度吻合,減少局部壓迫。
- 鑽孔與綁帶:依長度劃分五等分,首段左右側各鑽兩孔,其餘分段各鑽一孔,共七孔,穿以布帶。首條帶自肩部經腋下交叉固定於胸前,餘帶水平束縛腹部,形成多點受力,均勻分壓。
臨床應用
-
適應症
主治胸腰椎輕度骨折、椎體滑脫或扭挫傷,亦用於陳舊性脊柱變形之輔助矯正。其作用類似現代腰背支架,然通木更強調「個體化塑形」,需依患者體型調整木板曲度與綁帶鬆緊。 - 使用要領
施術前須以棉絮或軟布襯墊脊背,避免木板直接摩擦皮膚。綁帶需鬆緊適度,過緊則阻滯氣血,過鬆則失固定之效。傳統用法常配合手法復位,先理筋正骨,再以通木維持姿勢。
中醫理論基礎
通木之效契合「筋束骨、骨張筋」的生理關係。脊柱為督脈所行,督脈統攝陽氣,通木外固形體,內助陽氣宣通,可防骨折斷端再度移位,並促進局部經絡氣血流通。清代醫家更強調「形傷腫、氣傷痛」,通木之固定能減輕腫痛,利於傷處瘀散新生。
現代比較與演進
當代中醫骨傷科雖多用樹脂或金屬支架,然通木的設計理念仍具參考價值。其凹槽結構與多帶分壓原理,啟發現代脊柱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學研究,體現傳統器械「簡便效廉」的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