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通氣
在中醫學中,「通氣」為「行氣」之同義詞,指通過藥物或療法調暢人體氣機,使氣血運行通暢的治療方法。氣為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,若氣機鬱滯,則可能引發脹滿、疼痛、痰阻等病症,此時需以「通氣」之法疏導。
通氣之機理
中醫認為,氣之運行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以肝、脾、肺為要。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肺主宣降,三者協調則氣機通暢。若情志不遂、飲食失節或外邪侵襲,皆可導致氣滯,表現為胸脅脹悶、脘腹痞滿、噯氣頻作等。通氣之法,即針對此類氣機不暢之證,運用理氣藥物或針灸等手段,使鬱滯之氣得以疏泄,恢復正常運行。
通氣之應用
- 藥物通氣
常用理氣藥如陳皮、木香、香附、枳實等,具辛散行氣之效,適用於脾胃氣滯、肝鬱氣結等證。例如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「香砂六君子湯」,即以木香、砂仁配伍健脾之品,共奏行氣健脾之功。 - 針灸通氣
針灸可刺激經絡,調和氣血。選穴多以肝經、脾經為主,如太沖、足三里、內關等,以疏肝解鬱、健脾和胃。 - 導引按蹻
透過推拿按摩或氣功導引,亦可助氣血流通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,按揉腹部或特定穴位,能緩解氣滯所致之脹滿不適。
通氣與其他治法之關係
通氣常與活血、化痰、消食等法並用。若氣滯日久,血行不暢而成瘀,則需行氣活血並施,如「血府逐瘀湯」;若氣滯生痰,則配伍化痰藥,如「二陳湯」加減。
綜上所述,通氣為中醫調理氣機之重要手段,其核心在於恢復氣之升降出入,使臟腑功能協調,從而祛病延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