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通髯
通髯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指兩頰延伸至耳鬢的須髯,屬面部毛髮的一部分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,文中提及「氣血盛則通髯美長」,意指氣血充盈者,通髯生長茂盛且形貌修長,反映體內氣血狀態與毛髮的密切關聯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經絡氣血的關係
通髯所在區域涉及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。胃經「循頰車,上耳前」,膽經「下耳後,循頸行」,兩經氣血旺盛,則鬢髯得以濡養。中醫認為「髮為血之餘」,毛髮生長依賴精血充盛,尤其肝藏血、腎藏精,肝腎功能協調,則鬚髯潤澤。 - 臟象學說的體現
《黃帝內經》將鬚髮分布與臟腑功能對應,如「足陽明之上,血氣盛則髯美長」。通髯的豐茂與否,可作為觀察陽明經氣血盛衰的指標之一。此外,膽主決斷,其經氣疏泄亦影響側頭部毛髮生長,故膽鬱氣滯者可能見鬢髯稀疏。 - 體質辨識的應用
在《靈樞》陰陽二十五人分類中,鬚髯特徵是辨別體質的依據之一。如「血氣盛則通髯美長」者,多屬氣血充實的陽剛體質;反之,若髯短稀疏,可能提示氣血虛弱或經絡壅滯。
文獻考據與釋義
《漢書·高祖紀》顏師古注區分「在頤曰須,在頰曰髯」,明確指出頰側之毛為「髯」,而「通髯」更強調其連貫性,自頰部上延至耳周,形成整體鬢鬚相連的樣貌。此類細緻分類,體現古人對體表特徵與內在健康關聯的深刻觀察。
臨床意義
雖通髯本身非疾病診斷部位,但其形態變化可輔助推斷氣血狀態。例如:
- 髯色枯槁:可能為津液虧耗或血虛失潤。
- 髯早白:或與腎精不足、髓海空虛相關。
- 局部脫落:或提示膽經鬱熱、風痰阻絡等病機。
綜上,通髯於中醫理論中不僅是體表特徵,更是內在氣血盛衰、經絡通調的外在顯現,兼具生理觀察與體質辨識的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