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身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通身腫

證名,亦稱「遍身腫」,指水液代謝失常所致全身性浮腫。《諸病源候論·水腫病諸候》闡述其病機云:「水病者,由腎脾俱虛故也。腎虛不能宣通水氣,脾虛又不能制水,故水氣盈溢;滲液皮膚,流遍四肢,所以通身腫也。」臨床特徵為全身浮腫,按之凹陷難起,伴見氣短體重、小便黃澀等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通身腫多因 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水液代謝障礙所致:

  1. 脾虛失運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。
  2. 腎虛水泛:腎主水液,腎陽虛衰則氣化無權,水濕內聚。
  3. 肺失宣降:肺為水之上源,若肺氣不宣,水道不通,水液外溢。
    此外,外感風邪、濕毒內侵,或飲食勞倦損傷脾腎,亦可誘發此證。

證候分型

  1. 風水相搏:腫勢驟起,眼瞼頭面先腫,兼惡風發熱,脈浮。
  2. 脾虛濕盛:腫勢緩起,四肢沉重,脘悶納呆,舌淡苔白膩。
  3. 腎陽衰微:腰以下腫甚,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舌淡胖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豬苓散(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等),功擅利三焦、通水道,適用於虛滿通身腫。
  • 風水相搏:越婢加朮湯(麻黃、石膏、白朮等)宣肺利水。
  • 脾虛濕盛:實脾飲(附子、乾薑、白朮等)溫脾化濕。
  • 腎陽衰微:真武湯(附子、茯苓、生薑等)溫腎行水。

相關概念
通身腫屬「水腫」範疇,與「陰水」「陽水」辨證相關。陰水多因脾腎陽虛,腫勢緩而沉;陽水多因風邪襲表,腫勢急而偏上。古籍如《金匱要略》分「風水」「皮水」等,皆可參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