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神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通神明

「通神明」為中醫重要概念,意指人體透過調和陰陽、順應自然,達到與天地之氣相通的精神境界與生理狀態。此詞源自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「故聖人傳精神,服天氣而通神明。」強調人體若能契合自然規律,便可內守精神、外應四時,進而覺知陰陽變化之玄機,臻於身心調和之態。

理論基礎

  1. 陰陽與神明的關係
    中醫認為「神明」是生命活動的最高表現,主宰精神意識與臟腑功能。《靈樞·本神》提及「心藏神」,而心神之明慧需賴陰陽平衡。陰陽二氣協調,則神氣清明;反之,陰陽失衡易致「神不明」,出現精神恍惚或情志異常。
  2. 天人相應的實踐
    「通神明」與「天人合一」思想密切相關。人體透過「服天氣」(吸收自然清氣)與「傳精神」(專注內守),使內在氣血運行與外界晝夜節律同步。例如,順應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之法,即為通達神明之具體實踐。
  3. 經絡與氣血的通路
    神明之通暢需依賴經絡系統的調節。手少陰心經與督脈尤為關鍵,心經主導神志活動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二者氣血充盈,則「神機」得以外應天地、內統五臟。

臨床體現

  • 養生調神:古代養生家重視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,透過靜坐、導引等方式寧心安神,使精神內守而通達神明。
  • 針灸治法:如針刺百會、神門等穴,可調理心神,改善失眠或健忘,此即「通神明」之治療應用。
  • 藥物配伍:中藥如人參、遠志、茯苓等,具安神益智之效,助心氣與腎精相交,維繫神明清明。

「通神明」不僅是養生目標,更是中醫對「形神統一」的深刻闡釋,反映人體與自然、精神與物質間的和諧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