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穿心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穿心毒

穿心毒,又稱「井疽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高秉鈞所著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中。此症屬疽病之一,因其毒邪深竄、內攻心脈而得名,臨床特徵為瘡形深陷、根盤堅硬,色紫黑或黯紅,多發於心胸要害之處,病勢凶險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穿心毒多因七情內傷、氣血瘀滯,或外感火毒、飲食厚味積熱,致使毒邪蘊結於心經、心包絡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陷心脈」,氣血壅滯不通,久而化熱腐肉成疽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,此症與心火亢盛、經絡阻塞密切相關,若毒邪內陷,可擾及神明,甚則危及性命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隱痛,漸現腫硬如石,瘡頂平塌,周圍色黯,伴隨身熱煩躁、口乾舌燥、脈洪數等熱毒熾盛之象。若毒邪深陷,可見神昏譫語、胸悶氣促等逆證,屬「內陷」危候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清心瀉火、解毒透膿」為原則,初期宜內服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,佐以活血散結之品;若膿成未潰,可外敷金黃散拔毒透膿。古籍《瘍科選粹》強調,此症忌用辛溫發散,恐助火勢,當以涼血解毒為先,後期若氣陰兩傷,可酌加生脈散益氣養陰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乳岩」(乳腺癌)、「脅癰」等病相區別。穿心毒病位多近心窩,疼痛徹心,且毒勢迅疾;而乳岩初起結塊推之可移,痛感較輕,病程緩長。

此症名雖罕見,然其理法體現中醫對「毒邪攻心」重症的辨治思維,結合經絡學說與臟腑辨證,凸顯外科疾病與內在氣血失調的關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