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通瞳
證名,指瞳神極度散大之證候。此名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,書中記載:「通者,黃仁水輪皆黑,黃仁似無,瞳仁水散,似無瞳人,此黃仁與瞳仁通混不分,號曰通瞳。」意指瞳神失去正常收縮功能,呈現異常擴張狀態,致使黃仁(虹膜)與瞳神(瞳孔)界限模糊,甚至難以辨識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通瞳屬「瞳神散大」範疇,其成因多與肝腎陰虛、精血虧耗,或氣血逆亂、風火攻目相關。中醫理論認為,瞳神為水輪,屬腎所主;而肝開竅於目,肝血與腎精上濡目竅,方能維持瞳神之斂縮功能。若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,或情志過極、風痰上擾,皆可導致瞳神失約而散大。此外,頭部外傷、藥物誤用,或內障眼病後期,亦可能引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除瞳神極度散大外,常伴隨視物昏矇、畏光流淚,或頭目脹痛等症狀。若因陰虛火旺所致,可見舌紅少苔、脈細數;若屬風火痰濕上攻,則多見舌苔黃膩、脈弦滑等象。
相關典籍與理論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進一步闡述瞳神散大之病機,提出「瞳子散大者,由乎腎水不足,陰弱不能配陽,火盛而光華散亂」,強調腎陰虧虛為本。此外,《目經大成》亦指出,瞳神變形失斂需從肝腎論治,輔以熄風、化痰等法,視證候加減。
通瞳作為瞳神病變之一,需結合全身證候與局部表現綜合辨治,體現中醫「五輪八廓」理論中,水輪與臟腑經絡的整體關聯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