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通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通下

通下,又稱下法,為中醫治療八法之一,屬瀉法範疇,指運用具有瀉下通便作用的方藥,促使積滯、燥屎、瘀血、水飲等病理產物從大便排出,以達到祛邪治病目的的治法。其核心在於「通導腑氣,下行外泄」,主要針對裏實證,尤其以腸道壅滯、腑氣不通為病機關鍵者。

理論依據

中醫認為「六腑以通為用」,大腸主傳導糟粕,若實邪內結(如燥屎、熱結、寒積、水飲等),阻滯腑氣,可導致便秘、腹痛、脹滿等症,甚則化熱傷津,或上擾神明。通下法通過瀉下攻逐,恢復腑氣通降功能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其實者,散而瀉之」的原則。

分類與應用

根據病性與藥物特性,通下法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寒下法

    • 適用於裏熱實證,如陽明腑實證(高熱、腹滿痛、拒按、便秘、舌苔黃燥)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枳實、厚朴),峻下熱結;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則依病情緩急選用。
  2. 溫下法

    • 適用於寒積內結,症見腹冷痛、便秘、手足不溫、舌苔白滑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大黃附子湯(大黃配附子、細辛),溫裏散寒兼通下。
  3. 潤下法

    • 適用於津虧腸燥或陰虛便秘,如老人、產後血虛之便秘,症見大便乾結難解、口乾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麻子仁丸(火麻仁、杏仁、白芍等),潤腸通便;或五仁丸。
  4. 逐水法

    • 適用於水飲內停之實證,如胸腹積水、二便不利、脈沉實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十棗湯(甘遂、芫花、大戟),攻逐水飲,需配伍大棗護胃。
  5. 攻瘀法

    • 適用於瘀熱互結下焦,如婦人產後惡露不下、蓄血證(少腹硬滿、發狂)。
    • 代表方劑:桃核承氣湯(桃仁、大黃、桂枝等),瀉熱逐瘀。

配伍要點

  • 瀉下與行氣並用:如大承氣湯以枳實、厚朴破氣除滿,助大黃、芒硝瀉下。
  • 攻邪兼顧正氣:體虛者宜配伍補益藥,如黃龍湯(大承氣湯加人參、當歸)。
  • 辨別緩急:峻下劑(如大承氣湯)用於急證,緩下劑(如麻子仁丸)用於慢性便秘。

歷史淵源

下法源於《傷寒論》,張仲景創立多首經典下劑,明確區分寒下、溫下、潤下等法,並強調「下之貴得其時」。後世醫家如金元四大家之張從正,更善用攻邪三法(汗、吐、下),認為「陳莝去而腸胃潔,癥瘕盡而榮衛昌」。

通下法體現中醫「給邪出路」的治療思想,臨床須嚴格辨證,區分實證虛實夾雜,靈活配伍以達「邪去正安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