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穿心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穿心疔
穿心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其臨床表現與發病部位相關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證型:
- 井疽之變證
出自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三,指井疽(心窩部癰疽)病情加重,局部腫痛劇烈,伴隨煩躁不安者。井疽多因心火熾盛、氣血瘀滯所致,若毒邪內陷,則可轉為穿心疔。其證可見患處皮色紫暗,腫硬如石,痛引胸背,甚則高熱神昏。治法宜清心瀉火、解毒排膿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,外敷如意金黃散以拔毒消腫。 - 足心疽(湧泉疽)之別稱
見於《枕藏外科鈔》,指疽毒生於足心湧泉穴者,又稱「湧泉疽」。此因腎經虛損,濕熱下注,或足部外傷染毒而成。初起足心隱痛,漸至腫脹如錐刺,步履艱難,若潰後膿水淋漓,久不收口,可損及筋骨。治療當分虛實:實證宜清熱利濕,方用五神湯合萆薢滲濕湯;虛證需補益肝腎,托毒外出,可選六味地黃丸加黃芪、皂角刺。外治以提膿祛腐為要,可摻九一丹於瘡面。
中醫病機探析
穿心疔無論發於心胸或足心,均與經絡氣血阻滯密切相關。心窩部屬任脈所過,足心為少陰腎經所主,故其病機多責之心腎二經火毒蘊結。若正氣不足,毒邪易內攻臟腑,形成「疔毒走黃」之危候,臨床須辨明經絡所屬及虛實標本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強調「疔瘡忌灸」,恐火助毒勢,反致擴散,故外治手法尤須謹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