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同名經配穴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同名經配穴法
同名經配穴法為中醫針灸配穴方法之一,其理論基礎源自經絡學說中「手足同名經相接」的原理。十二正經中,手經與足經存在同名對應關係,如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、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等。這些經脈不僅在循行路線上相互銜接,其氣血功能亦相互協調,故在臨床治療時,可選取手足同名經的腧穴配合使用,以增強療效。
理論依據
- 經脈相接:
手足同名經在體內通過經別或絡脈相互聯繫。例如,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在鼻旁交接;手太陰肺經與足太陰脾經在胸中相貫。此種連接使同名經的氣血相通,調治一經可影響另一經。 - 功能協同:
同名經所屬臟腑在生理上常有協同作用。如手太陰肺經主氣,足太陰脾經主運化水穀,二者共同參與氣的生成與輸布;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均屬「陽明」,主津液代謝與消化功能。
臨床應用
同名經配穴法廣泛運用於內科、痛症及熱病等治療,以下為經典範例:
- 齒痛:
取手陽明大腸經之「合谷」(原穴)配足陽明胃經之「內庭」(滎穴),二穴同屬陽明經,能清瀉胃火、通絡止痛。 - 熱病無汗:
《百症賦》載:「熱病汗不出,大都更接於經渠。」取足太陰脾經「大都」(滎穴)與手太陰肺經「經渠」(經穴),透過同名經激發肺氣宣發,解表發汗。 - 神疲嗜臥:
選用手少陰心經「通里」(絡穴)與足少陰腎經「大鐘」(絡穴),二穴同屬少陰,可調補心腎、醒神益智。
與接經取穴之異同
同名經配穴法與「接經取穴」皆基於同名經相接的理論,但後者更強調「痛點所屬經脈」與其同名經的配伍,如偏頭痛取足少陽膽經「足臨泣」配手少陽三焦經「外關」。而同名經配穴法則著重於病症與經脈功能的整體對應,不局限於痛症。
此配穴法體現中醫「上下相應、經氣相通」的整體觀,透過同名經協同調控,達到疏通氣血、平衡陰陽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