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同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詳解:同氣
一、基本概念
「同氣」為中醫理論中描述外邪與人體經氣相互關係的重要概念,出自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。其核心指自然界「六淫」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侵襲人體時,若與自身六經氣化特性相契合,則稱為同氣;反之,若不相契合,則歸為「客氣」。此理論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強調外邪致病與內在經絡氣化的動態關聯。
二、理論淵源與經典依據
《黃帝內經》奠定同氣理論基礎,除〈標本病傳論〉外,〈六微旨大論〉亦提及「上下有位,左右有紀,少陽之右,陽明治之……此所謂氣之標」,揭示六經氣化各有其特性。例如:
- 太陽經主一身之表,其氣化與寒邪相應,故寒邪易犯太陽而現惡寒、脈浮緊。
- 厥陰經為風木之臟,風邪內襲易引動肝風,見眩暈、抽搐等症。
三、同氣與六經的對應關係
六淫之氣與六經相合,主要基於五行屬性與經絡循行特點:
- 風氣通於厥陰
風屬木,厥陰肝經亦屬木,風邪入肝經可致肝陽上亢或風動內擾,臨床可見頭痛、肢顫。 - 寒氣通於太陽
寒為陰邪,太陽膀胱經主衛外,寒邪束表則營衛失調,發為傷寒表實證。 - 濕氣通於太陰
濕性黏滯,太陰脾經主運化,濕困脾土則腹脹、泄瀉。 - 燥氣通於陽明
燥金之氣與陽明大腸相應,燥傷津液可致便秘、乾咳。 - 暑/火氣通於少陰
少陰心腎屬君相二火,暑熱內陷易耗心營,見高熱、神昏。 - 火氣通於少陽
少陽為樞,火鬱三焦則口苦、脅痛。
四、同氣與客氣的辨證差異
同氣致病特點為「內外相引」,症狀多與經絡臟腑本質相關;客氣則屬「外來異氣」,病症常表現為突發或與體質不符。例如:
- 同氣之寒犯太陽,多見本經循行部位(項背)拘急;
- 若寒邪直中太陰(客氣),則跳脫太陽表證,直接出現腹痛、吐利等太陰裏寒證。
五、同氣理論的臨床意義
- 病機分析:助於判斷邪氣傳變趨勢,如風邪入厥陰後可能化火生風。
- 治療指導:針藥選擇需順應經氣特性,如太陽寒邪用麻黃類辛溫解表,厥陰風動用鉤藤、天麻息風。
- 預防養生:依體質所屬經氣弱點防範相應外邪,如陽明燥盛者宜潤燥護陰。
此理論亦反映於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體系,後世溫病學派進一步發展「伏氣」學說,深化對同氣潛伏與發病規律的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