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穿脅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穿脅癰
穿脅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瘡之一,特指發於脅肋部位之癰腫。此症首載於清代高秉鈞所著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中,書中將其歸於「脅癰」範疇,並提及其病理特徵與治療方向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穿脅癰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情志,致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;亦可因飲食不節,脾胃濕熱內蘊,火毒壅滯於脅肋經絡,氣血凝滯,腐肉成膿而發。脅肋為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故其病機多與肝膽火熾、氣血瘀阻相關。
臨床表現
初起脅肋部腫脹疼痛,局部皮色泛紅,觸之灼熱,漸至腫塊堅硬,疼痛加劇,伴隨發熱、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狀。若膿成未潰,則腫處按之應指(波動感);潰後膿液黃稠,若排膿通暢,則腫痛漸消。若遷延失治,可致毒邪內陷,引發內癰或瘡瘍流注。
辨證分型
- 肝膽火毒證:脅肋灼痛,腫塊紅赤,伴煩躁易怒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。
- 氣血瘀滯證:腫痛堅硬,皮色暗紅,痛如錐刺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濕熱蘊結證:腫脹潰膿,膿液黏稠,身熱困重,苔黃膩,脈滑數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解毒、行氣活血、托毒排膿」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肝膽火毒證:宜龍膽瀉肝湯加減,重用黃芩、梔子、龍膽草。
- 氣血瘀滯證:選仙方活命飲合血府逐瘀湯,佐以穿山甲、皂角刺透膿。
- 濕熱蘊結證:用黃連解毒湯合五神湯,加薏苡仁、敗醬草化濕排膿。
外治法則分階段處理:初期宜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以消腫;膿成則切開引流,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散收口。
古籍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脅癰多因忿怒鬱結,肝火傷脾所致」,強調情志致病之重要性;《醫宗金鑒》則載其「潰後易成漏瘡」,提示若調護不當恐轉為慢性瘺管。此症與現代醫學之「肋間膿腫」或「化膿性肋軟骨炎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首重整體辨證,調理肝膽氣機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